7月下旬,海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暑期三下鄉重點項目實踐團隊,結合海南省獨特氣候特點——空氣濕度大且富含鹽分的特點,針對電子元件在此環境下的性能服役行為,進行了海水-富鹽空氣對電子元件性能影響的探究,以期為電子工業研究提供可靠數據,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該團隊分別對放置在海口市周邊海域及實驗室的多層陶瓷電容器(MLCC)進行了比對介電性能的測量,以此來探究實際海水-富鹽空氣對電子元件性能的影響。
指導老師沈振江教授對探究內容的講解
在出發前,該實踐團隊在理論上做了充分的討論,包括指導老師沈振江教授對探究內容的講解以及安全注意事項。隨后隊員先是對11種規格的MLCC各18片用阻抗分析儀進行第一次電容及介電損耗的測量。然后對測量好的MLCC進行分類,由于電容器體積細小,隊員小心翼翼地拿鑷子夾起電容器放進準備好的網兜里。
三下鄉調研期間該團隊分成兩批人,分別來到海口市世紀大橋及白沙門沙灘。團隊成員在首天上午將裝有分類好MLCC的網兜與重物綁在繩子上的一端,繩子的另一端綁在岸邊。把重物懸掛在海水中,使得MLCC穩定的懸掛在海水及岸邊。經過24h、48h、72h后再分批拿回實驗室。隊員將拿回來的網兜剪開,隨后取出里面的MLCC并且和放置在實驗室處理相同時間的MLCC一起烘干。期間的下午團隊成員測量經過處理后的MLCC電容值及介電損耗等介電性能。
隊員在世紀大橋低下放置電容器
隊員在白沙門沙灘放置電容器
該團隊在三下鄉后期整理測量的數據,通過比較分析不同時間的電容值和介電損耗的變化量,發現海水-富鹽空氣對電容器的性能影響在72h內并非是持續的下降,而是出現反復增加和減少的情況。經研究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電容器內部生成保護膜,而海水及空氣中的氯離子具有極強的穿透性,導致膜層反復生產和破裂。此外,該團隊還建議通過提高電子元件內部結構的致密度來增強電子元件的穩定性、耐用性。
海南省四周環海,海洋相關自然環境是不可避免的獨特條件,而海水-富鹽空氣對電子元件性能影響較大。在此次實踐活動中,海師物理學子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身體力行,探究了海水及富鹽空氣對電子元件性能的影響,為提高電子元件的穩定性和耐用性提出意見。這既為海南的可持續發展和自貿港建設添磚加瓦,也為莘莘學子學之以用、報效祖國樹立了榜樣。
實踐團隊出發前的集體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