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天文學科召集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朱宗宏教授,受邀來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進行學術交流,并為全院師生作學術報告。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引力波方向的理論和觀測研究,而第一個以及后續絕大多數被探測到的引力波信號都是由黑洞并合產生的,“傾聽”引力波已經成為探秘黑洞的重要途徑之一。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黑洞的理論和觀測研究。獲獎人羅杰·彭羅斯用巧妙的數學方法證明黑洞是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并詳細描述了其形成的物理機制,顯示數理是掲秘黑洞的基石;獲獎人菜因哈德·根策爾和安德莉亞·季姿各自長時間“凝視”銀河系中心,發現那里的恒星并清晰地“感知”到了400萬倍太陽質量致密物體的強大引力,大質量黑洞是迄今最合理的解釋。朱宗宏教授作了題為《揭秘黑洞的途徑——凝視、感知與傾聽》的學術報告,他在本次報告中帶領大家回溯了伽利略、牛頓、愛因斯坦和霍金的故事;回顧人類認識引力和黑洞的漫長而曲折的過程;解讀了上述諾貝爾獎的科學成就和探索黑洞奧秘的途徑;他分享了自己與合作者們的工作體會,同時展望了黑洞與引力波研究的末來發展。朱宗宏教授的報告風趣幽默,諄諄善誘地將廣大師生引入廣袤的宇宙星空,使大家受益匪淺。
朱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引力波天文學、暗能量宇宙學和引力透鏡等。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天文學科召集人(2015 年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 教授(2009 年)、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08 年)、科技部引力波專家組成員(2016 年起)、 教育部引力波專家組成員(2016 年起)。主持在研基金委重點項目《引力波天文學研究》(2017 年起),主持在研基金委國際合作重點項目《中英引力波合作研究》(2020 年起)。日本文部科 學省重大引力波科學項目《KAGRA》最高管理組織 EO 委員、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委員會(STFC) 英中引力波合作項目《GrEAT》中方負責人和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ARC)七國合作項目《Einsteinian Physics First》中方負責人。
(供稿: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