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行和相關單位:
自1962年第一臺激光器雷達問世以來, 激光雷達作為一種新興的主動式現代光學遙感設備,憑借著大探測跨度、高時空分辨率、高測量精度、時間上的準連續或全天時性以及覆蓋無線電盲區和探空氣球達不到的區域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已被廣泛應用于大氣科學、環境保護、氣象與氣候、大氣遙感等領域。我國的激光雷達科學技術的研究以及大氣探測水平也在不斷地發展與提高,并逐漸形成了多波長、多通道、全天候以及高中低緯度的不同高度的立體探測的特色,取得了一批在國際上受到認可和贊賞的科研成果;隨著經濟和信息全球化進程的日益發展,人們對氣候變化、數字地球、空間利用、大氣和空間環境自然災害的監測等領域的需求越來越高,給我國激光雷達大氣監測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機遇與挑戰。
中高層大氣是傳統大氣探測工具的探測盲區,其間充滿著復雜的物理、化學動力學過程,通過各層間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交換,直接影響到整個大氣的密度、溫度、壓力、風場等氣象要素的變化。利用Rayleigh Lidar和Sodium Lidar對其間動力學過程變化規律的觀測和數據模擬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激光雷達的接收信號的反演,有效地得到中高層大氣的密度、溫度等大氣參數的高時空分辨的變化過程,分析探討其時間演化規律(年變化規律、季節性變化規律以及天變化規律),以及對天文突發事件、重力波、潮汐等因素變化的直接響應,更好的掌握中高層大氣氣候變化規律,滿足軍事、國民經濟、科學研究和環境監測等方面需要。
最近,國家子午工程項目在海口市(20N,120E)的激光雷達站正式投入使用,填補了我國在低緯度地區中高層大氣觀測的空白,使我國的大氣觀測工作形成了高、中、低緯度結合的立體探測模式。同時此低緯度激光雷達也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低緯度大氣觀測系統之一,對全球大氣氣候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借此契機,為了總結和交流我國激光雷達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激光雷達的技術發展,開拓激光雷達的應用領域,加強激光雷達科學技術合作,提升我國激光雷達研究水平,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和海南師范大學商定在2010年8月末在海南省海口市聯合主辦激光雷達對低緯地區中高層大氣的探測與研究學術會議(The Academic Conference on the Laser Radar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at a Low-latitude Region)。
本次會議擬邀請若干名國內激光雷達知名學者做大會報告,與會人員將就激光雷達技術的發展及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進行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研討。
2. 會議主題
激光雷達對低緯地區中高層大氣的探測與研究
3.會議征文范圍
● 激光雷達原理及器件
● 激光雷達數據定標與反演
● 鈉層的化學及動力學過程
● 重力波產生、傳播、及消散機制
● 鈉層中的特殊現象
● 中層大氣溫度特性研究
● 激光雷達中高層大氣重力波活動研究
4. 會議學術委員會
徐寄遙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
龔順生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楊國韜 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
常啟海 副教授 (西藏民族大學)
王繼紅 高工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中心)
李發泉 副研 (中國科學院武漢物理與數學研究所)
劉強 教授 (海南師范大學)
傅軍 教授 (海南師范大學)
符運良 教授 (海南師范大學)
5. 會務組成員
戚文東 主任 (海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龔少華 副教授 (海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張鐵民 副教授 (海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6. 會議報告
會議將邀請國內知名激光雷達中高層大氣研究專家參會做邀請報告,會議也歡迎其他專家、學者投稿,依據文章多少決定是否采用墻報方式。本次會議無注冊費,食宿自理。
7. 會議地點
海南省海口市海南師范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
8. 會議時間
2010年8月31日至9月6日
9. 時間節點
● 2010年7月13日在海南師范大學網站上發布“第一屆激光雷達低緯地區中高層大氣研討會”發布會議的第一輪通知,并提醒提交學術論文.
● 2010年8月22日學術論文提交截止。
● 2010年8月27日發布會議的第二輪通知,給出會議的詳盡信息。
10. 會議聯系人
張鐵民: E-mail: zhangtiemin@sohu.com 電話: 13178959980
海南師范大學物理與電子工程學院
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地基探測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發布時間:2010-07-14 00:07:05 瀏覽次數: